云南工商学院24个专业上榜2025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3个专业全国第一!
2025-03-10

近日,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发布《重磅: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发布》,云南工商学院凭借扎实的办学实力,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位居全国第81名。



在此次排名中,云南工商学院共有15个专业获评中国六星级专业(6★)8个专业获评中国五星级专业1个专业获评中国四星级专业(4★),其中软件工程、审计学、工程造价三个专业更是荣登全国第一。


▲图片内容来源于艾瑞深校友网


2025中国大学专业分档排名中,云南工商学院8个专业评为A++10个专业被评为A+6个专业被评为A,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图片内容来源于艾瑞深校友网


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是目前中国评价体系最为系统全面、客观独立的排名之一,其评价指标涵盖学科水平、培养质量、师资水平、专业水平与专业影响等五大维度,并依托艾瑞深大学360度全景数据平台,参考了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杰出校友和师资等100多项核心评价指标。多年来,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CCTV)、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上百家国内外权威主流新闻媒体广泛转载、报道和引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云南工商学院此次校友会专业排名成绩的取得,是对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创新等方面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学校长期以来坚持高质量办学、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体现。



云南工商学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也是全国首批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之一,作为云南省同类院校中第一家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高校,学校在最新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9名,并在财经类同类院校中排名全国第6名。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分类排名中,云南工商学院入选应用型大学行列,被评为中国应用型大学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中,云南工商学院获评2025中国六星级应用型大学(6★)美誉,跻身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行列。


定位精准担使命人才培养谱新篇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成为中国最以学生为中心的百年大学”为愿景,秉承“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宗旨,以“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职业成就和人生幸福”为使命,恪守“自强、卓越、报国”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地方性、数智化”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万余人。



多元学科筑根基,卓越品质领风范


目前,学校下设7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涵盖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2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学校25个专业获评优质专业,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此外,学校1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4门课程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展现了学校在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卓越成果。



产教融合促就业校企协同育英才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先后与华为、360、京东等5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设各类实验实训室100余间,包括华为网络信息技术学院、360网络安全学院、京东产教融合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百度云智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北汽新能源学院等12个产业学院,形成了共建师资队伍、共搭实践平台、共建就业创业基地、共研科学项目、共议课程开发、共商人培方案、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开展“职场面对面”“就业体验周”“访企拓岗”等专项行动,学校2024届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超过97%,高质量就业率超过35%



硕果累累铸辉煌砥砺奋进攀新高


2024年,学校被列入省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名单,电子信息、审计、设计三个专业成为省级立项建设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教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195项,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9名。学校还荣获全国就业工作50强、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校以98.29分突破了去年全国10强的成绩,荣登2025校友会排名第9名,被评为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截止目前,学校获批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113项,就业协同育人项目82项,获专利813项。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此次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的表现,既是对云南工商学院的认可,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学校将以此次排名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力争在申硕过程中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更大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