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商学院举行“陶春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 校企携手谱新篇艺术传承启新程
2025-05-17

5月15日,云南工商学院与云南省歌舞剧院举行校企合作共建“陶春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云南省歌舞剧院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杨杰,云南工商学院副校长马晓红、教育学院院长张颖出席活动,工作室导师陶春教授及其行业团队、教育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校企强强联合,打造歌舞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陶春名师工作室”由原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导陶春教授牵头,汇聚省歌舞剧院骨干演员与云南工商学院教学名师,形成“行业专家+高校学者”的双师型导师团队。工作室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创新”为核心定位,通过整合学校资源与省歌舞剧院的实践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兼具文化底蕴、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马晓红在致辞中指出,工作室的成立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艺术学科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我们将以工作室为纽带,打通‘课堂教学—舞台实践—艺术创作’的全链条培养路径,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专业技能,在文化传承中厚植艺术情怀,切实解决艺术教育与行业需求有效连接当中存在的问题。”



杨杰表示,校企双方将以工作室为起点,共同打造“艺术教育—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产教融合模式,让云南少数民族艺术通过高校教育体系焕发新生,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陶春在介绍工作室规划时提到,工作室将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创新”为核心方向,通过“教学实践+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三位一体模式,打造集人才培养、艺术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平台。


三大维度赋能,构建艺术教育新生态


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工作室建立“资源共享、实践导向、行业赋能”的合作机制。学校提供教学场地、科研支持与人才储备,省歌舞剧院提供行业前沿经验、演出资源与创作机会。学生可通过参与原创剧目开发、实习实训等方式,直接对接艺术行业需求,掌握舞台表演、剧目编排、文化传播等核心技能,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无缝衔接。


创新培养,培育复合型艺术人才。工作室以“教学实践+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三位一体模式革新教学理念。


教学形式创新方面,采用“导师制”“工作坊制”等沉浸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与改编,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跨学科融合方面,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推动艺术与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懂艺术、会创作、能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适应云南文旅产业升级需求;


师资升级方面,陶春教授及其团队将行业一线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艺术创作的前沿动态。


构建人才矩阵,反哺区域文化发展


“陶春名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示范性平台,将以艺术力量反哺地方文化建设。


在文化品牌塑造方面,与云南省歌舞剧院合作推出原创大学生舞蹈剧目,聚焦云南民族文化主题,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艺术IP,助力“文化强省”战略实施。


文旅产业赋能方面,通过培养歌舞表演专业艺术人才,为云南文旅产业(如景区演艺、民族文化研学)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促进文旅行业发展。


社会美育推广方面,面向公众开展艺术普及活动,提升全民审美素养,营造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社会氛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专题讲座,赋能民族艺术活态传承


陶春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开展专题讲座,他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深入解析了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与肢体语言特色,通过案例分析,带领师生领略云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现场通过编创示范与师生互动,将理论阐释转化为亲身体验,使师生在旋转跳跃间触摸到民族文化的深层脉动。


此次合作不仅为学校艺术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更搭建了校企协同传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平台。未来,学校将以工作室为支点,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艺术人才,助力云南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绚烂的光彩。

相关阅读